挖掘地方文旅特色,促進交旅深度融合
來源:沿渡河管理所 作者:張榮 發布時間:2023年03月10日 17:50:56
摘要:文化性作為旅游產業的核心特質之一,體現在旅游產品的各個方面。隨著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、出游能力的不斷增強,人們已經不能滿足于“走馬觀花”式的觀光游,正在向“文化深度游”“文化休閑游”等追求文化主題方向快速轉變。地方政府及相應職能部門順應趨勢,大力挖掘地方文化特點與優勢,為促進地方經濟和旅游業發展不遺余力。高速公路運營部門如何順勢而為,加大地方特色文旅宣傳,促進交旅深度融合,有效的引流上路,是擺在高速公路運營人員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關鍵字:高速公路運營 文旅產業 交旅融合
文旅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實踐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的朝陽產業,也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,有著不可估量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。將高速公路運營與文旅產業相融合,借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助力高速公路運營效益提升,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。下面筆者將結合巴東地域文化特色,就如何發揮地方文旅特色,促進交旅深度融合,推動高速公路運營效益提升進行探討。
一、巴東縣文旅資源優勢及特點
(一)紅色根據地文化
萬仙洞,位于巴東縣溪丘灣鄉徐家灣村,地處巴(東)、興(山)交界處。“形勢最為險要,兩邊對巖,中一小溪,洞在巖之半山。1931年春,賀龍率領紅三軍東下,為了避免敵人“圍剿”鋒芒,將傷病員移到紅三軍教導第二師后方留守處——萬仙洞醫療,留守處共有260多人。4月25日,敵軍進犯萬仙洞,一場“圍剿”和反“圍剿”的血腥戰斗打響了。黃大鵬率領部隊奮力反擊敵人,不幸被敵截為兩部,一部分在賈家坡,一部分到黃家山,留守處處境非常艱苦,敵人以重兵圍攻萬仙洞,經過18天的激戰,留守處終因彈盡援絕,除2人跳巖幸存和十幾名婦女兒童被釋放外,其余200余名紅軍指戰員壯烈犧牲。這次戰斗,紅三軍犧牲慘重,但是從全局看,蘇區軍民團結奮戰,牽制住敵人3個團的兵力,保證了紅三軍順利北上,以局部的犧牲換取了全局的勝利,它以光輝的篇章永遠載入革命的史冊。
弘揚革命傳統是新時期對廣大人民群眾提出的新要求。充分利用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資源優勢,發展紅色旅游,是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形式。紅色旅游寓教于游、寓游于教,是革命傳統教育方式的創新,是貼近歷史和生活的大課堂,是新形勢下人文精神的回歸。
(二)泉口精神
泉口,這個“蝸居”于巴東縣沿渡河鎮西北端的村寨,四面環山,一條河流沖破山谷流向山外,一條公路順著河流延伸至村中心。然而,就是這樣一個村寨,卻孕育了一股強勁的紅色精神——“泉口精神”。
“風吹石頭滾下河,老鴉歇腳土就趖,三個月亮曬死苗,一場暴雨現巖殼?!弊罡叩牡胤胶0?400多米,最低的地方只有400米,坡度大多在40度以上。這是50年前泉口地質的真實寫照。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守著貧瘠的土地,越種越窮。遇到暴雨等自然災害,田垮坡滑,原有的耕地越種越少,村民靠國家供應度日。1959年是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一年,張植弟同志臨危受命擔任泉口公社黨委書記。惡劣的環境,百姓的疾苦,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中。面對嚴重的災情,面對饑餓的群眾,面對黨的重托,張植弟愁眉不展。是戰天斗地向山要糧?還是順其自然聽天由命?時任泉口公社黨委書記張植弟常常思索:怎么這個地方就養不活人呢?答案是田越來越少,人口越來越多。于是他響亮提出“甩脫討糧棍,甩脫缺糧帽,向山要糧、改坡為梯”的口號。1960年,一場動員會后,泉口公社3個大隊22個生產小隊1000多人,推著板板車,背著背簍,扛著十字鎬,打響“向山要糧”的戰斗。
“‘泉口精神’是逼出來的,也是干出來的?!币豁敳菝?、一雙草鞋、一雙山襪子是張植弟的“標配”,只要從外回到公社,張植弟便換上“標配”,和大家一起抬石頭、掄大錘、扛鋼釬、推板板車,餓了啃紅薯。同時,夜晚抽空為思想“拋錨”的生產隊開動員會,號召社員把眼光放長遠,作為“泉口人”,無論有沒有改田任務都要互幫互助。正是社員們苦干實干,先建好的梯田逐漸有了收成。在張植弟帶領下,18年時間,按照“先治坡,后治窩”的目標,泉口共修梯田2262畝,涌現出“鐵姑娘”韓英、“硬骨頭”黃興昌、“實干家”劉道禮、“老黃?!标惡瓴?、“女愚公”舒顯桂、“紅管家”韓守定、“三把挖鋤辦藥場”的榮貞貴、民兵連長黃杰昌等8位模范人物。其中有7名共產黨員和1名共青團員。
1990年冬,巴東縣委、縣政府決定,以“泉口人民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,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,造福子孫的奉獻精神”作為泉口精神的實質。泉口公社從一個“吃飯靠供應糧、用錢靠救濟款”的窮公社,變成了全省“學大寨、趕泉口”的一面紅旗。
(三)纖夫文化
神農溪原名沿渡河,后因傳說中神農炎帝在搭架采藥后順溪而下,改為神農溪。整條溪流共分3個峽段,由長江交匯口向內依次為:龍昌峽、鸚鵡峽、神農峽和1條支流(綿竹峽)?!盃帬堪僬缮蠋r谷,兩旁捷走如猿猱”。纖夫的存在,反映出舊中國交通落后的現實,水路交通,依靠木船。千百年來,神農溪兩岸鄉村的農副土特產品、日用工業品,全靠扁舟運進運出。然而行船的通道,三峽流域多急流、險灘、暗礁,在機械船只未出現之前,只能憑借纖夫的牽引,船只才能安全通過。在流急或灘淺的江河中逆水行舟,出現過匍伏兩岸、拉纖助船行進的勞動人民。纖夫拉著長長的纖繩,爬上山崖,夾岸行進,他們屈著身子,背著僵繩,在逆水行船或遇上險灘惡水時,喊一口沙啞的船工號子。號子有聲無字,“嗨,嗨喲喲,嗬嗨,拖呀,拖、拖拖……”號子聲聲,空谷回蕩。
“妹妹你坐船頭,哥哥在岸上走…”這首《纖夫的愛》傳唱一時,卻從未親眼見到過。但是在神農溪可以體驗到這種纖繩在船頭蕩悠悠的情景。如今三峽蓄水后,船只過往也已不再需要纖夫拉行。纖夫拉纖在整個長江三峽已絕跡多年,而神農溪纖夫文化走廊的纖夫拉纖項目,因旅游發展的需要被保留至今,纖夫們拉著古老的“豌豆角”木扁舟,在亂石堆深一腳淺一腳,展現出了纖夫獨特的力與美,是古老的纖夫文化最真實最直接的體現,也是三峽地區保存最好的纖夫“活化石”。
(四)巴人文化
巴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,它在長達千余年的歷史演進中,逐步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地域文化,即巴文化。巴文化同其它地域文化一樣,在產生、形成與發展中,與其周邊的民族文化長期發生沖突與交流,反映出自己的獨特風韻,成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巴文化有著獨特而豐富的人文內涵。巴人生活的大山大水,塑造了敦厚直率的風土人情;巴人輾轉遷徙的曲折歷史,造就了忠誠勁勇的品格。
古代巴人生性豪爽,自古就有大口吃肉、大碗喝酒的習俗,酒是用土法子釀制的包谷酒,原汁原味、口感綿長,清香沁人心脾,喝酒時雙手端碗表示尊敬、一飲而盡表示誠意、碗口向下舉過頭頂表示毫無保留,用力摔在地上把碗摔碎意為歲歲(碎碎)平安,“摔碗酒”之名由此而來。
巴人及其后裔能歌善舞,“巴渝舞”和“巴謳”是巴文化的重要特色。這兩種歌舞的性質相同,又唱又跳,屬于民歌民舞?,F在,巴文化還蘊含了:哭嫁、吊腳樓、擺手舞等文化特點。
二、文旅產業現狀及劣勢
1.投入不足、影響力不大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,隨著文化資源被旅游項目產業化,類型各異的文化旅游也就應運而生。目前巴東縣文化旅游行業正處于成長期,隨著政策和監管不斷規范化的發展,文化旅游的市場需求正逐步釋放。
據了解,巴東縣旅游投資依然延續了民營資本為主、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為輔的多元主體投資格局。在投資總額中,民營企業投資額占比最高,民間資本投資占60%。投資相對集中于旅游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設施項目,投資力度相對薄弱。加之沒有對其大肆宣傳,坐等客來形式較為突顯,導致知名度不高。
2.配套設施不完善。隨著旅游業迅速發展,游客群體對景區配套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,目前巴東地區的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則未能跟上腳步。主要反映在旅游景區可進入性差,如萬仙洞等景區道路年久失修,嚴重影響了旅游景區(點)的可進入性。另外旅游住宿分布不合理,多集中在縣城內,景區缺乏食宿接待能力。景區內符合現代人休閑需要的游客游憩區有待完善;旅游交通標識、交通信息圖以及導游圖等旅游交通體系建設還相對薄弱,配置娛樂體驗、健康體驗、購物體驗、特色休閑體驗等復合功能的文旅產品有待于進一步改善。
3.交通便利的優勢沒有充分得到發揮。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“先行官”,在推進交旅過程中,交通應該發揮先行的作用。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以及全域旅游的快速推進,交通運輸作為旅游業的基礎支撐,其對旅游業發展的促進和帶動作用愈加凸顯。從實踐來看,交旅融合早已起步,但目前,只有交通部門主動對接部分旅游景點,導致雖然有創新意愿,但推廣成本高昂;有促進政策,但讓市場“有感”困難;有融合大方向,但路徑和主體有待進一步明晰;有合作機制,但不確定性多等癥結。
三、對交旅深度融合的幾點思考
1.加大聯合宣傳、推廣力度。交通媒體宣傳成本低、到達率和爆率頻次高,在旅游宣傳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,當前交通媒體的各種形式也出現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態勢。
以輻射到足夠多的消費人口為目標,開展“提質增速 引車上路”專項活動。依托景區資源,達到引流帶動作用。主動到沿線旅游景區走訪交流,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資源,對景區現行運作模式、旅游營銷策劃、旅游專項活動、如何加強景點宣傳及交通路線指引進行詳談,促成互惠互利的有效機制,提升沿線旅游資源的社會知曉率,打造高速公路優質服務新體驗,實現“服務品質、社會效益、企業收益”三提升。
2.科學規劃文旅路線,充分展現地方文旅特色。與景區、旅游公司聯動發展。秉承“共建、共享、共贏”理念,與相鄰路段、服務區、景區等單位形成合力,借助服務區、收費站點、景區部分公益宣傳平臺,定期推送沿線文旅資源,提升沿線景點社會知曉率,打造滿足游客需求的“一條路服務”,吸引廣大群眾關注前往,實現“車客”雙贏。
3.推動交旅深度嵌入,實現“1+1>2”效應。謀劃線上線下“高速+旅游”發展新路徑。線上,以游客視角到旅游景點、紅色基地、鄉村采摘打卡,拍攝制作創意短視頻,編輯景點推薦文案,利用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、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,廣泛宣傳地域民族文化及特色。線下,充分發揮所轄收費站陣地優勢,積極收集司乘對高速收費站服務的新需求、新建議,收費員化身專屬導游,及時發布旅游信息,將游客服務點前移,用“旅游化、體驗化”串聯共享服務需求,實現“交通延伸美好生活”。
- 上一篇:玉蘭花開
- 下一篇:讀《人生效率手冊》有感
友情鏈接:
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
湖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
湖北省紀委監委
高速公路網站